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清和街道于今年9月开始,在南昌社区内将20多位处级以上干部的姓名、照片、所在单位与职务、家庭住址等信息在社区内公开,以便社区群众对这些干部的“8小时之外”进行党风廉政监督,此举在当地引起了广泛争议。 在对干部的考察中,不少党政机关已经把“八小时之外”列入考察内容之一,社区监督已不算什么特别的新鲜事。但是监督真的落到自己头上,有些干部还是会有些不自在,不少干部想不通:就因为自己的干部身份,难道连家庭生活都要受到监督?从个人角度来认识此事,难免会有此一问,但是如果换个角度来看,就会有不同的认识了。 众所周知,领导干部是手握公权的公众人物,反腐倡廉,是干部教育与管理的一个永恒主题。干部8小时之外大部分时间在社区,一些腐败现象也会发生在社区里,因此从社区这个窗口,让领导接受监督,也就没有什么不正常。因此,我认为监督领导的业余社交活动,不仅非常必要,而且“早该如此”。管住干部的“8小时以外”,也就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干部的自律,促进了队伍的纯洁。 有人从“形式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来对此举提出质疑,认为领导即使在“八小时之外”,也与周边邻居少有交往,谈不上什么监督;也有人认为对真正握有大权的领导,社区不可能起到什么监督作用,言外之意,是这种监督只针对小官,意义不大。对此,我倒认为,在任何举措都不可能一步到位、不可能产生绝对效果的情况下,就不妨采取“循序渐进,只求相对”策略。换言之,管不了全部,可从局部管起;管不了大事,就从小事管起;管不了“大官”,也不妨从“小官”管起…… 最关键的是,我们不仅要关注及时的、有形的效果,也要看到,这样的监督,更大的作用是在创造一种对领导行为形成约束、可以促进领导自律的氛围。这样的效果,其实已经显现。正如《中国青年报》报道所披露的:“社区群众反映,干部监督进社区后,干部公车私用、吃喝玩乐的现象少了,干部愿意与群众交谈了,干部家属的‘派头’也没有了,干群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 对干部实行社区监督,我以为方向不错,但具体方式也还有斟酌之处。仅以长春南昌社区的做法为例,我以为将20多位处级以上干部的姓名、照片、所在单位与职务公开是必要的,但是把人家的家庭住址也公开,就有些值得商榷了。因为这不仅有可能给当事者的生活带来麻烦,而且极有可能为找不着“庙门”的“上贡者”提供方便。
来源: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