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清廉丽水 >> 莲花灯 >> 家风家训

【浙丽·家风家训】爱国敬业篇

丽水金逢孙家族:教育世家书写爱国传奇

发布日期:2017-12-29 13:36 来源 :浙江省纪委省监委网站

  

 

20世纪20年代初摄于金家后门刘祠堂背

(右一为金逢孙,右二为金铭新)

 

  我国第一代版画艺术家金逢孙先生,1914年出生于丽水莲都瓯江之畔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受到家庭中诗书画等艺术的熏陶。金逢孙先生能成为杰出的美术教育家、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者,一生成就斐然,与金氏家族优良的家风自然是紧密相关的。

 

  丽水金氏家族远祖派衍彭城,原居江右(现在的江西省)。宋嘉熙(1237-1240)年间迁居丽水,至今近八百年。从清末开始,金家几代人从事教育工作,是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教育世家。然而,与一般教育世家不同的是,金氏家族的教育工作并非单纯地在书斋传道授业,而是积极投身风云变幻的时代,始终将教育工作和爱国救亡紧密联系在一起。近百年来,金氏家族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教书育人、忠心爱国的家风一直延续着。

 

  追随孙中山远赴印尼从事教育事业

 

  1887年清光绪年间,丽水的金家小院中喜诞麟儿,父亲金池为新生儿取名金鼎彝,字铭新,望他长大后考取功名,建功立业。让这位私塾先生没想到的是,儿子金铭新后来追随孙中山先生加入了同盟会,并远赴印尼从事华侨教育工作。

 

  金铭新天资聪颖,17岁便考取了秀才。清政府废科举办新学后,金铭新考入浙江高等学堂师范科学习新兴现代课程。在校时,金铭新曾师从李叔同(弘一法师)。金铭新毕业后,当时正值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会员陶成章、魏兰二人在云和县创办“先志学堂”,并以此为据点宣传三民主义,发展革命队伍。年轻的金铭新受革命风雷所激荡,加入了同盟会,投身于推翻满清统治的革命活动。

 

  加入同盟会不久,金铭新应陶成章和魏兰二人之邀去南洋爪哇(印度尼西亚的岛屿)华侨设立的中华学堂担任教师。在印尼,金铭新化名金弥生,他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宣传革命,在华侨中发展革命力量,同时为革命筹集经费。

 

  1912年,辛亥革命的消息传至南洋泗水,金铭新和魏兰等革命友人立即返回国内。回国后,金铭新开始担任处州军政分府民事长署财政科员、教育科职员。得知陶成章在上海被暗杀的消息,且清政府已推翻,生性淡泊的金铭新便开始专心从事教育工作。

 

  民国初期,丽水陆续开办新学。1913年开始,金铭新前后担任过旧处属公立女子师范、崇实学校、浙江省立第十一师范、省立第十一中学、旧处属十县联立中学等校的音乐、国文及史地教师,将新思想、新知识传授给莘莘学子。

 

  金铭新在从事教育事业的同时,仍然时时心系国家命运,同样从事教育事业的妻子何巧秋也与他志同道合。这样的家风深深影响到了其子金逢孙,他在回忆父亲的文章中写道:“家父为人厚道,一生不与人争,最喜欢教师职业,容易接受新思想。30年代初,我在上海读书时参加革命活动,他知道后也未加劝阻。解放时他已是63高龄,还找马列主义书籍来读,口口声声说要多活几年过过社会主义生活。”

 

  受鲁迅先生指导拿起刻刀投身革命

 

  金家有子初长成,一代版画大师金逢孙便在这样的开明家风中成长,他自小受到来自父母亲良好的教育,并且在绘画上极具天赋。

 

  1931年,17岁的金逢孙在上海美专读书,与鲁迅先生的相遇改变了他一生的轨迹。当时,鲁迅先生正在上海领导左翼文艺运动,提倡和扶持新兴版画运动。鲁迅认为,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他认为版画植根于人民,是人民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

 

在鲁迅先生的影响下,1932年,年轻的金逢孙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从此走上革命的道路。他与同学发起组织“MK木刻研究会”,经常深入贫民区、码头和工厂等地,用铁笔创作了大量反映劳动人民疾苦和觉醒抗争的木刻作品。

 

 

金逢孙版画作品《小贩》

 

  在上海滩笼罩着白色恐怖期间,鲁迅先生作为年轻人的革命导师和精神领袖,经常在上海四川北路的内山书店悉心指导“MK”学员的作品。“MK”学员的作品通过鲁迅先生和上海滩左翼美术同盟的推荐,时常发表在上海的报刊杂志上。1941年,鲁迅通过国际友人,将近50幅中国新兴版画作品送到法国展出,其中就有金逢孙的版画作品《读报》。

 

遗憾的是,1934年下半年,“MK”遭到国民党的破坏,社内大部分作品及工具被查抄。为躲避国民党的追捕,1934年底,金逢孙回到丽水,开始在丽水中学、石帆中学等地教书,像他的父亲一样从事教育工作。

 

抗战爆发后,金逢孙坐不住了,他与野夫等人组建了浙江省战时木刻研究社,还创办了木刻函授班、暑期绘画培训班,聘请各地名师任教,各地爱好美术的爱国青年纷纷报名参加。其学员遍布浙、闽、赣等八省,培养了一大批美术人才,为宣传抗日作出了杰出贡献。

 

金逢孙夫妇

 

  解放后,金逢孙又为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抢救、恢复做了大量的工作。1975年,退休后,金逢孙回到丽水定居。2001年,为了更好地发挥相关文物、艺术品的社会价值与作用,时年87岁高龄的金逢孙捐献了其抗战木刻运动文物、图画艺术作品等共计189件。2002年,金逢孙又将其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收集的285件全国各地民间剪纸作品、33件皮影作品捐献给丽水市博物馆。

 

  巾帼不让须眉好家风代代传承延续

 

  家族家风的形成,父亲固然影响巨大,母亲的影响也至关重要。在金氏家族,不得不提到两位令人敬佩的女性——何巧秋与郑月圆,她们都是新时代女性的代表,与丈夫志同道合、“并肩作战”,并将一生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与丈夫共同谱写教书育人、忠心爱国的佳话。如果说金铭新和金逢孙父子像家族里的两株橡树,那么何巧秋和郑月圆婆媳便像两株骄傲挺立的木棉。

 

  金逢孙的母亲何巧秋,于民国三年毕业于处属公立女子中学,并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后来任处属十县联立女子中学校长,她也是丽水第一位女校长。在当时封建思想还相当严重的时候,她与金铭新就举办了新式婚礼——新郎西装革履,新娘身着婚纱,行鞠躬礼,围观新奇的群众把门庭堵得水泄不通。

 

  任教期间,何巧秋不顾保守势力的反对,提倡“新文化运动”,为促进妇女思想解放、争取妇女权益四处奔走。她号召女子剪辫、放脚、学文化,倡导婚姻自由。她联合妇女协会,聘请律师义务为受欺凌、虐待的妇女写状书向法院申诉,并曾为好几个童养媳争取到婚姻自由。何巧秋还组织学生上街游行进行革命宣传,母亲的勇气给金逢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郑月圆则是何巧秋的学生,郑月圆与金逢孙一见钟情,一生伉俪情深。郑月圆同样也是一名优秀的教师,金逢孙常年在外革命、工作,郑月圆就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丈夫,承担着家庭的重担。而她自己也以教学上的突出成绩,被选为丽水县第一届政协委员。

 

  金逢孙和妻子郑月圆一共养育了七个子女(五子二女),并且将他们培养成才,子女中有公务员、工程师和企业高管等。其中,金文茹、金文声、金文珞姐弟三人接过祖父母、父母亲的衣钵,曾分别在北京工业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化工学院任教,传承教书育人家训。

 

金文志先生说,父亲金逢孙和母亲郑月圆的恩爱、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对祖国的热爱以及立身持正的品格,对他们几个子女影响深远。如今,金氏子孙星散各地,人才辈出,教书育人、忠心爱国的家风仍旧代代传承延续。(王秋蕊)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