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焦滩乡独山村叶氏:乐善好义 慈孝传家
“洊膺天宠”的石牌坊
叶氏宗祠
在遂昌县焦滩乡独山村,一座座明清古建筑宁静地耸立着,见证着这个古村落的历史,这是个远近闻名的书香世村,村里的书香世家叶氏崇文尚学、乐善好义、慈孝传家。
叶梦得曾孙迁居独山
出遂昌县城往西南行约50km,青翠的九龙山麓环抱之间,乌溪江水缓缓流淌,江东畔一座陡峭的孤峰遗世独立于众山之间。这座山峰名叫天马山,八百多年以来它一直庇护着独山村。而独山村也是因为独立的天马山而得名。
叶家从南宋开始就住在独山村里。据《平昌独山叶氏宗谱》记载,南宋孝宗年间(1163-1190)尚书左丞叶梦得(松阳人)的曾孙叶峦,自松阳县古市卯山后迁居独山,始形成村落。历元至明初,朱、叶、周、邵诸族共居之。明天顺后(1465),朱姓大户以及周、邵两姓相继外迁,此后村中以叶姓聚居为主。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叶氏族人叶以蕃殿试得中第二甲第十九名进士,官至工部营缮司员外郎。一时间独山文风卓盛,名士辈出,村容大壮,民间甚至有“独山府”之称。
明清两代获取功名者二十余人
独山叶姓的先祖叶梦得是宋代词人,绍圣四年(1097)中进士,官至尚书左丞相,开启了叶姓一族崇学尚文的传统。
独山叶氏自第八世道因公开始,家族兴旺,文人辈出。叶姓以诗书为资,以笔砚为耕,彬彬士风,显贵蝉联。明代中晚期最为鼎盛,名人辈出,声誉大振。
独山《叶氏宗谱》记载,石牌坊褒扬的叶以蕃的父亲叶弘渊就是一位崇学尚文者。他自小诵读诗书,知书达礼。他创办家塾,邀集村里的少儿读书,出资捐置学田,维持家塾教学。叶以蕃就是在其父辈引导下读书成才的佼佼者,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叶以蕃考中第二甲第十九名进士,在全国排名第二十二位,是遂昌有史以来科考名次最高的成绩。
公式由例监授北京沈阳左卫经历。明清两代,独山村获取功名,在外任职的就有二十余人。
独山村里有一条鹅卵石路,笔直地向前延伸着,长约两三百米、宽不足3米。这条鹅卵石路可不简单,在明朝这是一条官道,是从金华、衢州去福建的必经之路。古时村里有3条平行的南北向街道,这条街规格很高,平时赤脚或穿草鞋的人都不得经过。沿鹅卵石路步行约100米处,是叶氏宗祠。石狮后,宗祠大门两边竖着高高的旗杆,这是当年达官贵人的象征。叶氏宗祠总面宽近16米,进深43.47米,三进三开间,占地面积686.39平方米,足见彼时叶家之辉煌。
据《独山叶氏宗谱》中村居图记载,明代中晚期,村中有府门、大夫第、大宗祠,大宗祠的大路外东南部有关帝庙、村北部有文昌阁、育婴楼等建筑。
泛黄的《叶氏宗谱》中,一道道朝廷敕封的圣旨,也足以说明当时的兴盛。《叶氏宗谱》详细地记录了独山人崇学尚文的成果,“洊膺天宠”的石牌坊和叶氏宗祠前面的旗杆墩彰显着昔曰村落文化的辉煌。
叶氏慈孝传家乐善好义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独山叶姓正是把这种传统美德作为祠规家训,在家族中传承,产生了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村中的葆守祠更是慈孝的见证。
相传,独山村有对叶姓夫妇得了重病,临终前将4岁的儿子托付给家中一位贴身丫鬟。小官人视丫鬟为大姊,稍年长,大姊送他到私塾读书,小官人刻苦攻读,长大后考取了功名,当了大官。他一直视含辛茹苦的大姊为亲生母亲,十分孝敬。大姊去世后,因出身卑微,不能入祠。他便在叶氏宗祠旁建一座小祠堂,取名“葆守祠”。如今,独山村还有很多人称呼母亲为“大姊(带姊)”。
独山南寨墙谁楼的枋间古有一联:德义相先,庶可广一方之化;里仁为美,还教聚万姓之欢。“独山人正是把这对联当作积德行善的座右铭。
据《叶氏宗谱》记载,明代时,叶氏族人叶弘渊热心公益事业,创办家塾,捐置学田;开创义店,方便行旅食宿,种种善行,乡里称赞。
另有明代叶以萃乐善好义,在村里创建育婴楼,以供村里少年读书,同时捐田七十余亩,以田租收入作为师生的膳食之费。旧时,独山附近的乌溪江上有龙口、独山、焦滩三处渡口的渡船陈旧,他出资添置三处渡口的渡船,并捐租田给渡口,供摆渡人的生活资费。遂昌县城的东梅桥、王村口的独口木桥圮坏,他捐资改建石桥,方便行人往来。叶以萃还抚养叶以蕃的儿子叶烜成长,叶烜年长后秉承父、叔风范,在荒歉之年捐纳粮食一千余石,救济困乏的乡民。平时,他经常帮助乡间的贫困人家,从不吝惜。
今年71岁的叶文长是独山叶家第41代孙,对于叶家的传承,他有着满满的自豪。
他告诉记者,独山村后高耸的山峰取名文笔峰、石梯峰,蕴含了独山人崇学尚文的精神,文笔是读书人必备的工具,村靠文笔峰就是告诫一代代的村人学习文化才有依靠,石梯峰高耸入云,示意要有吃苦耐劳精神和顽强的拼搏意志,才能攀登文化的高峰。
现如今,独山村共有400多人,一半多为叶姓。虽然人烟不胜从前,可灵气还在。这些年,独山村每年都有人考上大学。村里已走出十多位大学生。(蓝倞徐期辰张春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