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庆堂俯瞰图叶高兴摄
在松阳石仓,聚居着一个特别的家族——阙氏家族,不同于丽水其他名门大族动辄有五百年以上甚至上千年的历史,石仓阙氏先祖于清康熙年间从福建上杭县迁至松阳石仓,只有短短三百多年的历史;也不同于其他家族有着深厚的耕读传统,阙氏家族以经商致富,他们留下了40多幢气势宏伟的古建筑和7000多份珍贵的契约文书。
作为福建客家人,阙氏族人深知要在客居之地生存,必须依靠宗族的团结互助,必须有更强悍的精神、更严格的家风,才能凝聚族人的力量,牢牢地将根系扎在松阳的大地上,所以他们更重视家风家规。对内管理家族,他们“约家严以将兵法,守道忠如拥节时”,严守“孝悌忠信、守礼重义”的族规家风;对外经商交往,他们秉承着诚实守信的家风家训,在这个偏远的乡村里神奇地形成了传统中国乡村的“契约精神”。
18支同宗阙氏移民,迁居石仓经商致富
石仓原是松阳大东坝镇的一个乡,现指原石仓乡六村(古称上茶排)、七村(古称下茶排)、下宅街、后宅、蔡宅、山头、山边、梨树岗和灯塔等9个村落。其中,六村、七村、下宅街、后宅、蔡宅、山边六村仍旧保持着古代的格局,连成了一条长三公里的古村落带,目前居于石仓的阙氏家族有4000多人口。
据《阙氏宗谱》记载,在清朝康乾年间,浙南山区战乱频发,人口锐减,社会动乱平复后,大量福建移民迁入,共有18支同宗的阙氏移民从福建上杭迁居于石仓,阙氏家族垦山、种地、植麻、冶铁、建筑、经商……含辛茹苦地持家,孜孜不倦地奋斗。
在阙氏家族中,盛宗公一支尤为出色,阙盛宗有三子一女,幼子其兴从小胸有大志,聪明过人,他和兄弟初时在石仓硐坑搭棚安身,在溪水里淘洗铁砂,他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创办了浙西有名的手工炼铁铁炉——阙彤昌号,正是阙彤昌号为他们完成了原始积累,家业越来越大。
阙其兴其子阙天开也是一位工商奇才,他接手经营阙彤昌号铁炉时,其他人铁炉一年只炼二十天,而阙彤昌号铁炉可以三个月不熄火。由于冶铁行业利润丰厚,石仓的铁炉不断增多,但铁砂却不是时时都有,每年只有丰水期才能淘得足够的铁砂来维持铁炉的正常生产。
有着先见之明的阙天开在开铁炉前就最大限度地掌控铁砂资源,不但扩大自己的洗砂业,还收购、长期租赁他人的洗砂坑,即使在枯水期仍然还可以维持自己铁炉的生产。铁砂与木炭源源不断送往阙彤昌号铁炉,从这里炼出的铁,顺着松阴溪,汇入瓯江,最终抵达温州。而温州的供货商们,又源源不断地将铁材运往当时中国工商业最发达的江南区域。到了民国年间,阙家后代靠着炼铁收入,创办电厂和碾米厂,成为松阳现代工业的创始人。
勤劳坚韧的阙氏族人经过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在险象环生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站稳了脚跟,用勤劳的双手,把这块林深路隘、沟壑纵横的山野之地,垦劈成了鸡犬相闻、人丁兴旺的温馨家园,严格的家风家训也逐渐形成。
40多幢华丽大屋,凸显严如军法的家训
石仓古民居
阙氏家族以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勤俭持家的作风发家致富,随后购买土地,大兴土木,一幢幢气势壮观的大屋从石仓溪谷间拔地而起,让人叹为观止。他们带来了福建的建筑工艺和文化,这些建筑极具围屋特色,规模宏大,成为浙江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观,随着这些大宅的建成,宗族组织也随之形成。
在石仓古村落,至今还保存着40余幢清代古建筑,建筑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的民居有19幢,超过3000平方米的有3幢,敦睦堂、福善堂、宝香堂、乐善堂、怀德堂、德为福基堂……一幢幢气势恢宏的华丽大屋见证着昔日的荣耀。
阙其兴在乾隆年间兴建的余庆堂,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通面阔74米,进深40米,共分三进七开间,各进均为中轴线对称布局,这座古宅共有18个天井,552根立柱,大小房间129间,最多居住族人200多人。
动辄百人聚居一堂,要俨然有序,和睦相处,必须从严治家。所以阙氏家族建设大屋时不但在选址上讲究风水,在民居设计上更加讲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匾额堂联大多彰善瘅恶,凸显着代代传承的家风家训,体现着阙氏族人的价值观、道德规范以及责任感。
在福善堂,记者看到香火堂两侧挂着木刻楹联,上书“约家严以将兵法,守道忠如拥节时”,劝勉阙家子孙在管理家庭、教育子女时,要像管理军队一样严格要求;在为人处世中,要坚守道德规范,孝悌忠信、守礼重义。在德为福基堂,一块“笃实光辉”的匾额高悬堂中,阙氏族人、石仓文化学者阙龙兴老师告诉记者:“这块匾是道光25年,进士出身钦加知州松阳知县汤景和送给阙其兴的孙子阙德福的,它的意思是,人要忠诚老实讲诚信,人生和事业就会放出光辉。”
阙氏族人谨守“约家严以将兵法,守道忠如拥节时”的劝诫,孝悌忠信、守礼重义的好家风传了三百年。在阙氏家族,始终讲究善与义,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谁家有困难其他族人都会主动帮忙。阙龙兴告诉记者,他们是从福建移民过来的客家人,更能体会家族和宗族的重要性,更加懂得通过团结互助来加强家族的力量。
7000多份契约文书,传承300年诚信家风
阙龙兴与他收集的各种契约
阙氏族人经营铁砂炼铁业,随后购买土地、建筑大屋,留下了7000多份的石仓契约,这些契约主要订立于清雍正元年(1723)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间,历时200多年,他们用契约约束、规范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了传统中国乡村的“契约精神”,而契约的基础则是诚信。
在阙龙兴老师的家里,记者看到楼上楼下都挂满了石仓契约。阙龙兴老师这些年致力于研究阙氏文化,他与上海交大的曹树基教授一起整理研究石仓契约文化,收集整理出7000余份石仓契约,包括卖、找、退、当、租、拨、分、借、抵等多种类型,数量最多的是土地契约。这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实物图片,记录了阙氏家族的兴衰荣辱,成为研究客家文化、乡村经济生活和宗族文化的宝贵文献。
在生存的艰难求索中,阙氏家族明白了一个道理,作为客家人,要想得到本地居民的接纳和认可,必须以契约的形式保证自己的经营合法行为,惟有诚实守信,才能换来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空口无凭,那么就立契约为证。他们将坚实的信誉建立在一张张白纸黑字大红印章的契约上,诚实守信的家风也由此形成。
浓厚的商业氛围让阙氏家族的经商人才辈出,如德璁公的第四代孙阙起华,自幼聪慧,深谙经营之道,曾在温州创办“阙氏仁美炭行”,商品出口日本等东亚国家,后又筹资创办松阳正大电灯公司,经营碾米厂,成为松阳发展电气化、机械加工行业的创始人。
时至今日,石仓有不少阙氏族人在全国各地经商,他们无论走得多远,总不忘记诚实守信的家规家训,敬祖睦宗。阙龙兴告诉记者,2013年底,阙氏家族开始筹建祠堂、重修族谱,需要300多万元,除了公摊,目前有150多万元都来自在外经商的阙氏族人的捐助。
在石仓,每年大年三十的祭祖都非常隆重,阙氏族人祭拜祖先之后,还要一起大声吟诵家规,将持家与为人处世的道理默默记下。那是一年中最庄重的时刻,他们向先祖许下最美好的心愿和承诺,也是一份最诚实的“心灵契约”。(王秋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