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清廉丽水 >> 莲花灯 >> 家风家训

【浙丽·家风家训】耕读崇学篇

缙云双溪口乡姓潘村:崇文重教 走出17个博士

发布日期:2018-07-23 09:06 来源 :浙江省纪委省监委网站
 

  古村崇文重教,文脉绵延数百年


  姓潘村位于缙云东南部,距县城21公里。村子群山环抱,溪水潺潺,溪边栽满了杏树,各种保留的古老风貌随处可见。


  姓潘村始祖潘惠(1278-1346),字均和,号恕齐,别号隐云先生,著有《恕齐集》。时值宋末元初世乱,潘惠家境变迁,不愿入仕,隐居于姓潘村,潘氏自此在这里落地生根。潘惠“不羡仕进,隐居课读”,因有名望,当时的应村书院延以为师,请他去讲学授课,“乡弟子之英俊者多受业其门”。


  从此,姓潘村崇文重教的家风代代相传,潘氏后代,据统计,科举时代,潘氏有贡生7人,其中岁贡6人,例贡1人,邑(郡)庠生66人,太学生2人,国学生3人,枝繁叶茂。据村史记载,村里还曾走出过户部尚书1人,江浙巡抚1人。


  走进村头的宗祠,木梁上悬挂着“武魁”和“尚志堂”等牌匾,显示了该村的昔日辉煌。好家风世代传承,绵绵不绝。在姓潘村,一家三四个大学生,一两个博士生是不稀奇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这个小村走出来共有100多名大学生,17位博士,其中有三位博士享受国务院津贴。在姓潘村村口,一座“博士亭”特别显眼。在博士亭上,记录了这17个博士的求学故事,激励着村里尚学的人。


  神奇博士村,一连出了17个博士


  作为“博士村”的第一位博士,潘鼎坤教授是村里的骄傲。潘鼎坤今年已经92岁高龄,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数学系教授,西北数学界的泰斗。1951年,他毕业于复旦大学数理系数学专业,曾任陕西数学学会理事、常务理事,《高等数学研究》杂志主编,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去年9月,潘鼎坤时隔36年后回村探亲。那次回乡,尽管年事已高,潘老仍特意来到恩师的墓前表达思念。潘老说,虽然30多年没有回过家,但对于自己的恩师王施仁老师,他一直念念不忘。他感慨地说,尊师重教是传统美德,自己是个山里人,走出大山很不容易,在校求学期间,王老师对他照顾有加。


  在姓潘村,还出现了一家四博士。潘淑芬、潘志坚是亲姐弟,两人都是博士。姐姐潘淑芬的丈夫田汉勤,曾在国务院发展中心工作,现在是美国海洋生物研究所生态中心首席科学家。弟弟潘志坚的夫人高东红也都是博士。目前他们一家都在美国从事科研和教育工作。


  “爱读书是我们家的传统。我父母都是读书人,从小教育我们要认真刻苦,潜心向学。村里的那些博士前辈,都成了我们求学过程中鲜活的榜样。”1963年出生的潘伟槐博士,现在绍兴文理学院工作,从事遗传和生理研究,他的妻子也是博士,儿子则在美国读博。


  而年龄最小的博士潘晓英女士,是个“80后”,获工学博士学位后,至今在西安邮电大学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如今,她已是系主任,计算智能方向学术带头人,在国内外知名学术刊物《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Applied Soft Computing》《Natural Computing》及IEEEACM等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被SCIEI收录20余篇。出版专著《多智能体社会协同进化算法及应用》,参与编写学术专著《计算智能与组合软件测试优化》,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


  薪火相传,好家风成了好村风


  姓潘村不是一家一户崇文重教,而是几乎家家如此。村里设立了“田深奖学金”,专门奖励本村考上重点线的大学生。渐渐地,潘氏崇文重教的好家风,成了全村的好村风。


  田深是博士田汉勤的父亲,一位受村民尊重的人民教师。田深去世前,曾立下遗愿,希望能设立奖学金,奖掖后学,让姓潘村的崇学风尚发扬光大。父亲去世后,田汉勤设立了5万元的“田深教育基金”,奖励那些优秀学生和困难学生。每年,姓潘村对上重点线的本村高考生给予每人500元的奖励,首批有2名学生得到了奖励,今年又有6人考上了重点线。


  “村里专门设奖学金,这还真不多见。博士村正成为一个品牌,我们希望这种耕读传家的好风气能影响更多乡村,让文化得以传承。”一个小村走出17个博士,这让缙云县双溪口乡乡党委书记黄勇很是自豪。


  姓潘村不仅重视人才的培养,还十分注重提升村民的文化生活品质。村里不仅有书画班,还有腰鼓队、锣鼓队、纸扇舞队、罗汉队等。老人班一个星期都有四次吹拉弹唱。去年还成立了老年大学学习班,活动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星期一是锣鼓闹翻天、星期二是婺剧曲牌演练……星期四是老年书画……读报、象棋等等。”村干部潘设康如数家珍地说。


  除了这些措施,政府还整理出了姓潘村一些有趣的尚学民风。最近,在“博士山”上,一个本村博士捐资修建的“博士林”正初步建成。林中栽满了桂花,寓意蟾宫折桂。“我们挖掘村里的博士内涵,不是提倡死读书,而是展现崇德尚学的风气,把这些附着在乡村旅游上,应该能将文化转化成经济,最终达到富民强学双丰收。”村支书潘子加说。


  姓潘村种植杏花树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杏花走廊长达千米,每当花开时节,8000株杏花一簇簇喧闹着盛开,花间峰飞莺鸣,远远望去似云似雪。每年,丽水本地的文人墨客慕名而来,开一次杏花雅集,在此吟诗作赋,点缀着这杏花春雨江南。


 

  “没有崇文重教的好家风、好村风,这一个村子哪能出如此多的高端人才?”村书记潘子加说,好家风就像一眼泉水,只有源源不断地往外冒水,受益的人才会更多,今年村里将在博士名人文化村建设上再下功夫,让更多人了解姓潘村的历史文化和名人文化,使之走出浙江,走向全国。( 黄俊剑)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