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等奖作品
都说生活要有诗和远方,而在许多人眼里,律人又律己的纪检监察人,大抵是没有诗意的。但正是这一群似乎有些严肃的人,其实早已将诗写进了硬骨里,刻进了忠魂里。
纪检监察人的为学之诗,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求学之路,道远且长。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曾见过身边一位纪检监察战线的老干部,不论忙闲,旦旦而学,或理论,或时政,或业务,久而不怠。也曾打趣他:“每天都要学这么多,不会觉得累吗?”他笑笑说:“那你还没弄清什么叫累。你看现在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如果不日日更新,便会‘本领恐慌’。当你面对未知事物无从下手、工作有心无力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心累’。作为纪检监察干部,跑在前面,才能监督方方面面。”一席话,让我有所思,有所悟。我们可以从学校毕业,但我们不能从岗位毕业。作为纪检监察人,学习是毕生的事业,唯有学以笃志,唯有学以精业,也唯有学以修身。
纪检监察人的为人之诗,是“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谈起为人,身边这些纪检监察人,多半都是“斤斤计较”的。有多计较呢?面对贪污腐败,即便是一分钱都要追回,而面对“礼尚往来”,却是一分钱也不会拿。每一年的年初,每一位市纪委市监委的纪检监察人都会签订“廉洁自律承诺书”,“牢记党的宗旨,落实忠诚、干净、担当的要求,做严格自律的表率”,是承诺书上不变的内容。薄薄一张纸,沉沉一担子。每一次郑重地签下自己的名字,都仿佛在无声地宣读着关于忠诚、关于廉洁、关于担当的誓言。一笔一划落下一个名字,一撇一捺站立成一个纪检监察人。他们坚信,“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他们坚守,“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纪检监察人的为民之诗,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2005年6月,在光明日报发表的文章中,习近平同志写道“依水行舟,忠诚为民”。纪检监察人一直是这句话的践行者。犹记第一次来到委里,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走廊正中那句“做党的忠诚卫士,做群众的贴心人”。而之后在信访室工作的半年,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一同接访的同志,对待每一位来访群众,都笑脸相迎,耐心倾听。但他接访时曾因为群众的不理解,受过不少气,挨过不少骂,却都只是一笑了之。“群众来这里,都是带着问题的,心情哪能好得了。”一次接访结束后,他这样对我说道,“但遇到问题,会想到来找我们,就是信任我们,希望我们能帮忙,就是相信我们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不能辜负了群众的这份信任。”就是这样的纪检监察人,一直深深记得,一切权力来自人民;一直努力践行,全心全意服务人民。
纪检监察人的为公之诗,是“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沉浸在夜色里的纪检监察人,最是诗意。向晚的行政大楼褪去了白日里的喧嚣,却依然萦绕着忙碌的气息。三两盏灯,三两个身影,每当夜幕降临,总有几个纪检监察人在挑灯夜战。在万家灯火中,这几盏灯显得有些孤单,而灯下的身影,虽孤单却伟岸。市纪委市监委案管室主任朱熙亮,便是这灯下的一员。已数不清这一盏灯照亮过多少个留置点的夜晚,他总是对每个环节、每个细节,查了又查,看了又看,用一行行脚印,走出了丽水留置安全工作“零事故”。还有许多盏像他一样的灯,在黑夜里闪着光,这一盏灯,照亮的是“悬梁刺股伴灯黄”的奋战;那一盏灯,照亮的是“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奔波;还有一盏灯,照亮的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守!这星星点点的灯光,正以星火燎原之势,强力推进着“清廉丽水”的建设,照亮着这方绿水青山的每一寸土地。这些挑灯夜战的纪检监察人,忘却了私心,舍弃了陪伴家人、放松自己的时间;坚守着公心,与孤灯为伴,在暗夜中前行,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冲劲,以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闯劲,驱散黑暗,匡扶正义,照亮前方!
在纪检监察人的诗里,既没有繁花似锦的浪漫,也没有纵情山水的洒脱。在他们的诗里,有的只是对事业的诚心,对人民的热心,对国家的忠心;在他们的诗里,饱含着对一方热土深切的爱和坚守,和对“清廉丽水”的不懈追求!
(张叶 丽水市纪委市监委派驻市府办纪检监察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