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为迎接建党100周年,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要求,真正以党史照亮前行之路、以党史洗涤心灵之尘、以党史激发奋进之力,本微信公众号特别策划推出“献礼建党百年·清廉故事”专栏,展示各县(市、区)本地党史中富有地方特色的清廉元素,以及历史上的御史故事。
本期推出《不吃小灶的朱金宝》。
朱金宝(1895-1969)
解放初,新生的人民政权实行供给制,机关工作人员分为吃大灶、中灶、小灶三个标准。小灶标准高于中灶、大灶,每人每天大米有1.6多市斤,菜金则为大灶的3.7倍,柴1倍。当时,松阳县享受吃小灶待遇的有3个人,一个是南下大军接管松阳的负责人、县委书记杨景云,一个是原处属特委委员、松阳县人民政府第一任县长林艺圃,还有一个就是松阳农场的场长朱金宝。
人们不理解,朱金宝仅仅是松阳农场的场长,按照级别,不够享受吃小灶的待遇。其实,这是人们不了解朱金宝的革命生涯。
朱金宝,义乌县曹鱼头村人。1927年参加革命,1928年入党,至解放时参加革命已足足22年,是名副其实的“三老”(老党员、老游击队员、老交通员)人员。革命战争年代,他以修伞补鞋为掩护,挑着担子走村串户,负责外出联络及指导各地的革命活动。曾任中共义乌升太区委委员、义南工农革命军负责人、永康工农革命军党代表、红十三军三团二营党的负责人、宣(平)遂(昌)汤(溪)边区党的负责人、金(华)衢(州)处(州)三地区党的联络员、中共丽水县委委员、丽(水)松(阳)宣(平)边区武工队负责人。1933年,朱金宝夫妇与同乡中共党员金南火夫妇,到松阳县禽溪开展革命活动,建立了松阳县第一个中共组织。他从事中共组织的地下交通联络工作20多年,曾在永康、汤溪、宣平、丽水、松阳、遂昌等县建立多个秘密联络站,掩护和护送过许多地下干部与游击队员。他一生曾被捕坐牢三次,受刑、充军,在狱中被国民党的狱警打断肋骨都未屈服。松阳县解放时,朱金宝被安排到松阳接收县农场任场长,他没有计较个人名利,欣然接受。
当年他的许多老同事,解放后都已当了大领导,他原来的手下随从,或者他发展介绍参加革命、入党的同志,有的都已担任县级以上的领导干部了。因此,在松阳县范围内的党政干部中,他理应享受吃小灶待遇。
但是,朱金宝不愿享受“吃小灶”的特殊待遇。他觉得,自己一个小小的农场场长,按级别只够“吃大灶”的份,至多是“吃中灶”,组织上宣布自己“吃小灶”,那就领这一份伙食回家与老伴分着吃,算来算去跟“吃大灶”也差不多了。其实,他的老伴金翠玉,也是与他前后年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在交通站里做联络、接待工作,她一生曾被捕坐牢两次,受尽折磨。两人心意相通,闯过不少生死难关,吃过不少苦头。金翠玉差不多也够享受“吃小灶”待遇了,只是不去申领罢了。
一人伙食两人吃,只能吃个大半饱,时间久了有些吃不消,夫妇俩老是觉得肚子饿,营养明显跟不上,革命战争年代留下的伤痛时常发作。老伴见朱宝金逐渐消瘦下去,忍不住开了口:“老朱啊,要不以我的名义去申领一份‘大灶’伙食或领份人头米回来吧。”老朱却说:“算了,反正我们没子女没拖累的,现在刚解放,国家物资也紧张,我想了个办法,去挖点野菜怎么样?”老伴只好答应。于是,夫妇俩每天一大早到农场的田头地角及吴家山上挖来野菜煮着充饥。
因长期从事革命工作,出生入死,吃尽苦头,尚未到退休年龄的朱金宝身体很差,1953年提前休养,1959年去兰溪居住,1961年转到武义定居,1969年在武义家中过世,膝下无子无女。临终时,朱金宝断断续续对陪在床前的老伴说:“翠玉啊,我们俩同时参加革命,相依为命。我这一辈子有你相伴,一起做党的地下工作,一起坐牢,一起迎来解放,感到十分欣慰。我们都是吃苦耐劳惯了的人,我要走了,今后你也不可向组织伸手要什么特殊待遇。”老伴含泪答道:“你放心吧,我一定不会向组织伸手的。”朱金宝又挣扎着睁开眼睛:“我死后,把我葬在先我牺牲的战友坟旁,我要与他们长相伴。”之后慢慢地闭上了双眼,溘然而逝,享年7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