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巍巍,绿水潺潺,万物拔节生长。初春时节,丽水在刚刚结束的市党代会上交出了一份令人艳羡的成绩单——
全市生产总值从2016年1134亿元增长到2021年171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由2016年2.19缩小到2.02;低收入农户收入增幅连续6年位居全省第一……
身处典型山区,发展建设空间非常有限的丽水,缘何能够让全市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五年来,尤其是全市“两山”发展大会后,丽水坚持把加快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作为战略要求,大力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坚毅笃行“丽水之干”,与全省一道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干在实处,永无止境。丽水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观点,立足“生态是最大优势,发展是最重任务”的基本市情和最大实际,将开辟高质量绿色发展新路作为全市人民肩负的庄严历史使命,坚定不移走好创新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展道路;牢牢把握跨越式发展要求,坚决按照“在高质量发展前提下实现必要适度的高速度增长”目标,想尽一切办法、竭尽一切所能、用尽一切力量将发展大踏步向前推进。
坚持生态优先 加快绿色发展
丽水是全省生态屏障、大花园建设核心区,是长三角生态“绿心”,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萌发地和先行实践地、“丽水之赞”光荣赋予地、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试点示范区。
多年来,丽水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核心战略,生态文明理念一脉相承,生态战略指引一以贯之,始终以坚如磐石的定力守护好绿水青山,推动高质量绿色发展。
众所周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但中间的等号需要转化。因此,建立科学合理、普遍适用和各界认可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方法,让作为生态环境及生态产品的“绿水青山”能够量化,是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效路径的基础。
丽水敢为人先。2019年1月,丽水成为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试点期间,丽水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合作,依托中国(丽水)两山学院,研究并出台了全国首个山区市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办法,发布《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南》地方标准,开展市、县、乡(镇)、村四级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为推动生态产品从“无价”到“有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当年5月,由浙江大学、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丽水)两山学院共同完成的《遂昌县大田村GEP核算报告》通过了专家评审,这让很多人产生了兴趣。“水源涵养,5152.19万元;气候调节,5449.46万元;负氧离子,8.44万元……”报告中的这些内容让当地老百姓感到很新鲜,因为它第一次把生态环境要素打上了价格标签。这份报告也标志着丽水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迈出了坚实一步。
随后,丽水着力破解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市场化交易、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等方面体制机制障碍,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和应用体系、行之有效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体系,开辟了多条可示范、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好山好水好空气的生态优势,为丽水引来了一只只“金凤凰”,尤其是招引和培育了德国肖特、国镜药业等一批环境适应型产业。
去年底,肖特医药系统亚洲总部成立仪式暨浙江工厂二期奠基及三期签约仪式在丽缙高新区举行。由于这里的生态优势、空间优势、服务优势,肖特集团与缙云携手十年来,已成功落地肖特药包、肖特高端药用玻管等多个重大项目,肖特集团也成为当地生态工业发展的标杆。
“得益于龙泉的水质佳、杂质少、硬度低,企业在生产大输液系列产品时,每年省下的水处理费就有137万元。”科伦浙江国镜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牟春雷感慨地说。作为一家综合性现代化制药企业,浙江省大输液产品的龙头企业,国镜药业对环境要求极高,但龙泉的好环境不断促使企业快速发展。
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招商引资过程中的“催化剂”,更是绿水青山高效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直接变量”。刚刚结束的党代会上,“丽水山泉”被摆在了显眼的会场座椅旁、驻地大堂里、代表房间内、餐厅柜台上,清甜的口感获得代表们的一致好评。
近年来,丽水致力盘活水资源,做大水产业。2020年11月,市属国企城投公司专门注册水业开发子公司,开发生产“丽水山泉”高端水产品。目前,“丽水山泉”省内代理网络已广泛覆盖,并布局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营销渠道,谋划与省属大型国企开展股权合作。
高质量绿色发展,使得丽水的绿水青山“底色”更深,金山银山“成色”更足,共同富裕“本色”更亮。
创新实践“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
经济发展始终是第一生产力。
全市“两山”发展大会以来,丽水深刻认识和理解“经济增长动能严重不足的瓶颈制约已经成为丽水当前和未来发展所面临矛盾的主要方面”的重要论断,牢固树立“没有实现加快发展也是一种风险,没有追求实现加快跨越式发展的意识、决心和胆略更是极端危险”的理念,努力促进经济“在高质量发展前提下实现必要适度的高速度增长”,以拼尽全力跳起来摘桃子。
数据显示,2021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700亿元,达1710.0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163.97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3259元和26386元。
这其中,创新成为了我市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去年11月9日,迈克尔·莱维特诺贝尔奖工作站在丽水经开区揭牌成立,成为第十届“智汇丽水”人才科技峰会结出的最新硕果。十年来,丽水始终秉持“以人才创未来、与人才共成长”的理念,以峰会为媒,广聚四海英才,共同开拓创新,推动全市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
得益于干事创业氛围浓厚,近年来,丽水吸引了众多人才团队创新创业,也招引了一大批好项目大项目签约落地,为正在兴起的半导体全链条、精密制造、健康医药、时尚产业、数字经济等五大产业集群注入强劲动力。
上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丽水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在丽水经开区成立。工作站将以“深化产学研合作、开展科研成果转化”“科研项目攻关”“人才培育”为抓手,积极联合国内相关优势科研及产业服务力量,不断增强创新攻关能力,为推动丽水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发展及产业落地作出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丽水还坚持以建设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为战略任务,全面推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创新实践:举全市之力推进生态工业高质量发展倍增行动,稳步提高制造业比重,努力创建全国山区生态工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长三角制造业绿色发展标杆地、全省先进制造业特色基地。
经济建设始终是中心工作,做好经济工作是对“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最好贯彻。对于今年经济工作,丽水还将坚毅笃行“丽水之干”,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稳进提质、除险保安、塑造变革”要求,夯实“稳”的基础,培育“进”的动能,提升“变”的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取得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
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人民”二字比天大。推动共同富裕,就要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回应群众所忧所急所盼,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
“真没想到,孩子能在上海世外教育集团托管的长岗背小学读书,身边好多朋友都羡慕我。”根据划片,去年9月,市民李军然将儿子轩轩送到了上海世外教育附属莲都区长岗背小学就读,正式开始小学学习。
为让每一个丽水孩子都能享受优质的基础教育,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享受优质高等教育。近年来,丽水全面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加快丽水教育现代化建设,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发展。仅2017-2021年,全市完成教育项目285个,完成投资113.23亿元,新增学位69180个。此外,丽水还实施教育项目“双百亿”工程,推进优质学校内培外引,引进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世外教育集团、杭州建兰教育集团等知名高校和品牌学校合作办学。
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几年,丽水坚毅笃行“丽水之干”,不遗余力办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实事,在加快推进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中,努力把丽水建设成为共同富裕美好社会山区样板。
除了教育,我市医疗水平大幅提升。智慧就医覆盖市、县、乡医疗机构,市级医院高峰期排队时间从10分钟下降到3.2分钟左右;22家二级以上医院实现检查检验结果省、市、县三级互认共享,电子健康档案开放共享率达78.8%。
其中为破解群众因病致贫返贫难题,去年开始,丽水通过制度重塑在全国首创政府引导型全民健康补充医疗商业保险“浙丽保”。通过公益运行、商保承办,最大限度惠及群众。过去一年,全市已有近45万人次享受“浙丽保”报销待遇,报销总额达1.796亿元。
买菜无需赶早,有了更多时间晨练。家住市区水木清华的沈燕是个“90后”上班族,朝九晚五的生活让她特别注意健身,每天一早一晚,她都会跑步去丽水体育中心的体育场跑步锻炼。“我家离体育中心那么近,不好好利用一下,也太‘可惜’了吧。”沈燕表示。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丽水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尤其是市民居住密集的中心城区,已经形成环境整洁、设施齐全、活力多元等特征于一体的社区生活圈。许多市民以家为中心,15分钟步行可达范围内都有较为完善的教育、医疗、商业、交通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把人民的“小事情”放在心上,把人民的“大责任”扛在肩上。走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丽水不断朝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方向阔步前行,砥砺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的精神意志,必能续写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新的精彩篇章!